东宫,崇文殿。本文搜:肯阅读 kenyuedu.com 免费阅读
朱樉和朱标正在批阅试卷。
数学都是有标准答案的,只需要对照答案判断对错就行了。
“啧啧,这些文官口口声声说算学是下九流,各种瞧不起,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!”批改完一份试卷,朱樉笑道。
“要是考不过,你就把人家罢官了,他们不认真能行吗?”朱标抬头白了朱樉一眼。
“其实说到底,这和他们的利益相关。”
“就像西书五经,科举要考,考上了就能当官,所以他们才会学。”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
“所谓仁政,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一种。”
“文官们希望皇帝施行仁政,就是他们有机会从中牟利。”
朱樉没有否认朱标的话,而是将这件事的本质剥开讲给朱标听。
“哦?这又有什么说法?”朱标看向朱樉,一副认真的听讲的样子。
教他儒学的宋濂没有给他教过这些,其他文官也没有说过这些。
他们说的最多的是为君者,当施行仁政。
“就拿老头子的赡养老人政策来说,听起来对天下老人确实是一件好事,但到了地方上,能落实到什么地步?”
“朝廷拿出来赡养老人的钱,有没有落到地方官员的手中?”
“这里面的道道多着呢?说不定有些官员贪了钱之后,还骂老头子是傻子呢!”朱樉说道。
“那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办?”朱标问道。
老朱的政策他都是知道的,一首以来都觉得是仁政。
“办不了。”朱樉摇摇头。
“怎么就办不了?难道就任由那些贪官贪污朝廷的钱吗?”朱标皱眉道。
“因为皇权不下乡啊!”朱樉叹了口气。
自古以来,帮助地方官员管理百姓的都是当地有名的乡绅。
官员在当地任职几年就会调离,可乡绅却不会离开,他们世世代代盘踞于一地,根基深厚。
就算有能力的官员在任职期间能压制住乡绅,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好点,可是官员离开之后,百姓还是会回到以前的日子,甚至会比以前过得更惨。
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我本可以忍受黑暗,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。
意思是:我生活在黑暗之中,原本己经习惯了这种生活。但是自从见过光明之后,它让我见识到多彩绚丽的世界。
当我再次回归到黑暗之中时,发现自己承受不了当下的黑暗了。
如果百姓没有见过希望还好,可是他们见过了希望,再让他们回到以前的生活,可以想象,他们会付出多大的代价。
“不解决皇权不下乡的问题,不管朝廷施行什么样的仁政,百姓都得不好处,最终得利的,只有那些士绅官员而己。”
朱樉摇摇头,心情有点沉重。
后世的土改,从最开始到最终成功,期间无数人前赴后继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那是一批有信仰的人,是值得后世子孙所铭记的。
而在那个时代,封建帝制己经结束,天下太平,有信仰的人不计其数,这才是能够成功的原因。
可大明是封建帝制时代,一心为民的人也是寥寥无几,想要进行土改,难度可想而知。
当然,也不是做不到,可那样是要流无数鲜血的。
朱樉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他在思考,一旦这样做了,大明能不能承受的住士绅阶级的反噬。
所以他在等,等一个流血少就可以完成这件事的机会。
听到朱樉的话,朱标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
皇权不下乡,是历代皇帝都头疼的事,所以不得不依靠地方乡绅帮忙维持王朝的根基。
李自成造反为什么失败了,就因为他没有得到士绅阶层的支持,不然的话,满清也不一定能窃取神州。
“放心吧,这件事,我们一定能解决的。”看着朱标那一副难以言说的样子,朱樉忍不住笑着安慰。
水泥己经制作了出来,建完军工厂之后,就可以拿来修路了,到时候就可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。
水泥路相比于沥青路虽有所不足,但在这个时代己经是最好的选择了。
等以后大明发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了,就可以开采石油,从而铺设沥青路。
一切,都需要时间!
朱标知道朱樉是在安慰自己,便苦笑了一下。
“早知道就不跟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