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就是,张开地等人年事已高,而姬一虎又过于年轻,他需要其他人的帮助,于是,他开始重用四公子韩宇、九公子韩非等亲弟弟。
韩非也算是因祸得福,得以跻身朝堂之中。
现在,听到韩非主动提出前往魏国借粮,尚未正式登基的韩国太子,立刻大声赞扬了韩非这个弟弟,然后,欣然同意。
随着主持国政的时间越来越长,他也逐渐展现出国君的风范,处理政务也越发得心应手,可以说,现在的韩国太子,只差一个登基仪式了。
而按照一年的孝期,还有几个月,他就可以正式登基了。
韩国国内的粮价仍在不断上涨。
韩非带着卫庄,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程,途中,他不断地思考,针对魏国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,提前考虑应对策略,只为了能够借到粮食。
然而,祸不单行。
就在这时,秦国的军队也有了动作,再次来到武遂边境,似乎随时准备对韩国采取行动。
边境的斥候发现这一情况后,立刻向新郑传递消息。
当朝堂上的韩国太子和其他大臣得知这一消息后,不禁感到惊恐。
又来了?
为什么要说“又”呢?
因为去年,秦国就以使臣遇害为由,派出了十万大军,逼近边境,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危机,最后,韩国太子在极大的屈辱中,通过割地献城,才平息了秦国的怒火。
这一次,韩国境内并没有秦使遇害的事情发生。
秦国在这个时候突然派出大军,一看就是来者不善,准备趁韩国境内发生旱灾,来占韩国的便宜。
此时的韩国君臣们,还没有意识到,秦国的真正目标,是消灭六国,统一天下,他们只是认为秦国像以往一样,准备派大军袭击韩国,趁机掠夺韩国的土地、城池。
但即便是为了掠夺韩国的城池和土地,这种代价也不是现在的韩国能够承受的。
自春秋战国以降,韩与秦之争,韩屡战屡败,疆域日渐缩减。
昨年,韩不得已割地予秦,若再遭秦掠夺,韩将不复为国。
面对秦军之汹涌,韩君臣心惶惶,所幸秦军终驻于边境,未轻举妄动。
然有识者知其故,盖因今年秦亦遭大旱,虽秦国力强于韩,可渡此旱,然此际不宜妄动兵戈,大军驻边,实待韩因旱而乱也。
若韩因旱而乱,虽秦亦旱,对韩动手亦不费吹灰之力。
韩自乱而难自顾,何力抗秦?
欲解此危,首需稳国内灾情。
至少,须保粮食充足,粮草丰盈,纵秦有意,韩边军亦可勉力一战。
韩非与卫庄赴魏借粮,亦明此理。
面对秦军,二人无能为,亦无以一敌万之力,只得急赴魏借粮。
初至魏国,韩非屡遭挫折,粮难借。
终灵机一动,思及一人。
即乐灵太后,乐灵太后乃魏国尊太后,地位显赫,且为红莲公主外祖母之姊,借红莲之名,韩非得以见乐灵太后,以其雄辩,终说服乐灵太后。
乐灵太后担保,魏国终肯低价售粮予韩。
所谓借粮,非魏无偿予韩,韩仍需以金购之,然粮价远低于韩之昂贵,甚至低于魏市价。
借粮既成,韩非与卫庄不敢久留魏国,急携粮返韩。
至魏韩边境,突遭伏击。
黑衣人影悄现,持刃突袭押粮之人。
卫庄与韩非立马观之,眉梢微挑。
“果有人不愿我等轻易携粮归。”韩非似早料此。
卫庄亦言:“不知彼等,出自夜幕,抑或罗网!”
暮色是来自韩国的秘密团体,韩国当前粮食价格的飙升,正是暮色所为,其真实意图是为了帮助姬一虎积累财富。
当然,根据韩非等人的推测,在这一切的背后,可能还隐藏着其他势力的操控。
至于“天罗”会阻止他们将粮食带回,这并非没有根据。
昔日天罗曾在魏国掀起波澜,这个组织在七国之间根深蒂固,其目标是削弱其他六国,从而使秦国受益。
目前秦国的大军正驻扎在两国边境,蓄势待发,只等韩国陷入混乱,便趁机发动攻击。
天罗的介入,也在情理之中。
“现在看来,卫庄兄你的远见卓识确实令人钦佩,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,但至少能够确保粮食安全运回韩国。”韩非对卫庄表示赞赏。
下一瞬,众多黑衣人出现在押送粮食的队伍前,却被押送粮食的人突然击倒。
这些